台灣發指引兒童及孕婦勿吃吞拿魚 4種水銀魚愈食愈無記性
發布時間: 2017/11/27 16:11
最後更新: 2017/11/27 16:46
深海魚含奧米加-3脂肪酸(DHA和EPA)助長腦部發展,成為不少孕婦及兒童吃魚之選。但台灣近日發出最新指引,建議孕婦及小孩勿吃4種大型深海魚,這些深海魚含有較多的重金屬「甲基汞」,可能危害胎兒及幼兒的神經發展。
台灣衞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早前公布最新的攝取食物指南,鎖定吞拿魚、旗魚、油魚和鯊魚4種大型掠食性魚類,體內蓄積較高濃度的重金屬「甲基汞」,建議孕婦及兒童最好不要吃。即使食用,孕婦、育齡婦女每周攝取量不宜超過35至70克;6歲以下兒童每個月不宜攝食逾35克(即成人三隻手指拼合的大小及厚度)。
台灣引述資深營養師黃翠華指出,一般成人若食用2片吞拿魚片,很可能就超過每星期攝取65克以內的建議值,而衍生甲基汞殘留的風險。
汞(水銀)蘊藏於自然環境,亦可從工業活動釋放至空氣和水中。在河流、湖泊和海洋,細菌可把水銀轉化為甲基汞。甲基汞是最常見的有機汞,也是最危險的。甲基汞容易被生物吸收,並可經食物鏈由極微小的植物和動物傳到較大的生物;又可在魚類體內積聚,並會與魚類組織的蛋白質緊扣結合。
本港食安全中心指,孕婦進食含甲基汞的魚類,腹中胎兒便會攝入甲基汞,對胎兒發育中的腦部和神經系統造成不良影響。研究發現曾從子宮攝入甲基汞的兒童,認知思維能力、記憶力、專注力、語言能力、小肌肉活動能力和視覺空間能力均受影響。
中心建議孕婦和幼童在選擇魚類時,應避免進食體形較大或捕獵性魚類,以及汞含量可能較高的魚類,例如吞拿魚、金目鯛、鯊魚、劍魚、旗魚、橘棘鯛和大王馬鮫魚等,從而減低因攝入過量金屬污染物以致對健康的影響。計劃懷孕的婦女,亦應在懷孕前至少半年之前開始減少進食汞含量較高的魚類。
除了孕婦及幼兒外,成人攝入過量甲基汞亦可能會出現行為失常、顫抖、視力改變、失去聽覺、喪失肌肉協調性及感覺障礙、失憶和智力受損。故即使是健康的成年人,亦應衡量個人健康狀況,而決定會否吃深海魚。
根據食安中心的資料顯示,體型較小 (1斤以下 )的魚類、養殖魚和淡水魚的甲基汞含量較低 (每公斤少於 100 微克),如大頭魚、鯧魚 (䱽魚 )、絞鯪魚肉、三文魚、烏頭、龍脷柳和鯇魚。
罐裝吞拿魚可否供孕婦和兒童安全食用?
根據世衞的意見和食安中心於2008年進行的風險評估研究,罐裝吞拿魚的汞含量通常較新鮮吞拿魚為低,主要因為魚類的品種不同,或是因為罐頭所用的魚類體型較小。鰹魚通常製成罐頭,而這個品種的汞含量也較低。由於各種罐裝食品所用的吞拿魚品種不同,其甲基汞的含量也有異,為審慎起見,孕婦、計劃懷孕的婦女和幼童應避免大量進食罐裝吞拿魚。
其他海產的甲基汞含量如何?
蝦、龍蝦、蟹、蠔、魷魚等介貝類水產的汞含量一 般比鰭魚低。此外,市民不會像進食鰭魚般經常食用介貝類水產,因此介貝類水產不是攝入量一般的市民攝入汞的主要來源。不過,如果經常大量進食這類食物,攝入汞的分量便可能偏高。
加工處理或烹煮可否減低魚類的汞 (或甲基汞 )含量?
不可以。魚類的汞 (或甲基汞 )含量不會因製成罐頭或冷凝等加工處理技術或烹煮而降低。
既然魚類含有甲基汞,為何孕婦和兒童仍應進食魚類?
大部分魚類的甲基汞含量低。魚類含有多種人體所需的營養素,例如奧米加 -3 脂肪酸和優質蛋白質等。維持均衡飲食(包括進食各種魚類 ),對心臟和兒童正在發育的腦部甚為有益。婦女和幼童的膳食尤應加入魚類。
理大應用生物及化學科技學系助理教授容家富接受TOPick訪問時曾指,最重要是保持均衡飲食,不偏吃有助降低每種食物的進食量。加上不同食物有不同來源地,均衡飲食能夠分散風險,減低因偏愛某種食物而可能出現聚積性超標的情況。